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立法會選舉分析:一夜回到歐案前?

立法會選舉已經結束投票。根據星期一清晨的初步結果,傳統陣營之一的「同心」爆冷,取代了上屆的「民主新澳門」,即現在的「民主昌澳門」,以及在選前被不少人看好的「民聯協進會」成為票王。這結果亦於星期二晚上經過覆核而得到確認。

  本人在六月十九日的《為網民申辯 為選舉預警》一文中對是次選舉曾經作出一些預測,尚倖的是,在選舉程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僅限於廢票的重新定義問題。但這種卻是開了很壞的先例。首先,何謂清晰表達訴求?若以米檢察官的定義,簽名或者用筆打鉤,也可以是清晰的表達訴求,但這明顯是廢票。又例如,如果有人刻意投廢票,按照選管會的政綱概要的指示,在選票上不正確的位置上列印,在投票保密的原則下,選民以外的其他人能為他決定意願嗎?也有網民提出,米檢察官忽略了嚴格定義對打擊賄選的作用(原文謹抄錄如下):

  「如果將來有不法之徒加以利用,便可操控受賄者分成小組,分別在指定位置蓋章(如在組別名第x個中文字的上方蓋章)便可大概掌握受賄者的投票意向,並在事後對『叛變』小組集體追究。這正是今屆採用『一區一站』式投票取代以往分站式的原因。更何況,按米主席口中的原則,就像我上述所說的,在選票上書寫也不能算是廢票了,那麼賄選者大可以要求受賄者在票上簽名『作實』了。」

  但在選舉暴力方面,本人的預言部份地成立了。今屆選舉出現了持續時間和規模罕見的抹黑行動。其中城中最大報以選擇性報導網民批評區錦新的言論,蓋過後者在記者會上言論,卒以選管會發出文件收場。該報往後雖然一如既往,少報導兩組民主派的消息,但相比起某報系及另一小報而言,已屬小巫見大巫。除了頭版報導以外,當中有報紙甚至以「讀者來論」形式追打區組別,更忽然「回到過去」,免費派報優惠居民。市民以至媒體對公眾人物固然有批評的權利,但去到司法保密的時候,已經感覺到「有人太超過了」。這種攻擊到了星期五,甚至冷靜期仍未停止,而內容亦變得滑稽(例如指一位信仰虔誠的天主教候選人為同性戀者)。

  對於選舉結果,本人的結論是:「一夜回到歐案前」。建制派雖然失去一席,而陳偉智亦順利當選,但這些事早應該在四年前發生,只是當年由於種種因素未有實現。歐案所帶來了的,對政府施政以及建制派的不滿,似乎已經被五千元、六千元,以及近期大量政策出臺而被抵銷了,而且建制派以及大部份商界組別的得票更有所上升,即使是失去一席的「群力」亦然。另一方面,雖然「公民監察」未能當選,而且與其前身「澳門新青年」比較,票數增長不多,以大量目標選民尚未登記的情形看,其潛力卻是不可小窺的。

  公民提出新的論述(例如動物權益),自製手工藝品籌募競選經費(但搞餐會絕非公民首創),又開派對當宣傳,的確符合了中產以及年輕人的口味;而公民主張的「愛國愛澳與民主兼得」,又可能吸引到一些覺得新澳門學社的民主路線太辛苦的人。但亦有人對公民候選人過去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:例如在學生自發舉行的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研討會被取消一事上,在陳民敏被拒入境事件上,他們做過了什麼事?公民的政綱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,只提增加資助透明度而忽略發掘民間的能量,在澳門的社會環境下,又如何保持文藝作品應有的批判性?

  相對地,雖然新澳門學社議席增加了,但始終在議會中是少數(《蘋果日報》星期一報導指三位議員可以有更大提案權,在《立法會議事規則》中並不存在),在未來四年更容易被人指責為「無用的老油條」。面對未來的挑戰,新澳門學社應注意發展自身組織以及其他較為「軟性」的組織(例如青年、專業等領域),學社的年輕人也必須意識到青黃不接的危機並不遙遠,加快接班的速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