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回歸十年:澳門的新衣

作者/葉蔭聰

前陣子,張炳良在一篇文章中說,香港人自八十年代以來,一直抱着「不變」來應對變化。如果張炳良是對的,這可能是澳門與香港最大的分別。在回到祖國的旅途上,澳門人有什麼「不變」的過去可以守護着呢?沒有,儘管《中葡聯合聲明》一樣也有「不變」二字,但這兩個字背後的空洞,在回歸十年後的今天回望,看得更清楚。「澳門街」的身分,仿如一個無法為自己解說的啞孩子,當然,即使能說,也好像沒有人願意聆聽。

回歸前望變多於不變

回歸前的澳門人期望「變」,多於「不變」。那段黑幫暴力仇殺日子,大家只想早點過去。坊間當時有一個無法確證的說法:好些江湖中人覺得,回歸後是另一個世界,恩怨情仇最好在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前算清楚。回歸前幾天,街上竟然有被棄置的槍械與利器,棄械投降,迎接未來。

葡萄牙人留下來的東西呢?澳門沒有彭定康,也沒有半個衛奕信、尤德,更不要說麥理浩了。回歸前,許多人在猜,究竟葡萄牙人會留下多少儲備或債務?不出所料,最後一任總督韋奇立還鬧出連歐洲人也覺面目無光的醜聞,他私下撥走了五千萬公帑到自己名下的基金會。至於回歸前葡澳政府花大錢修復的歐式歴史建築,以及不斷興建的標誌中葡友誼雕塑,華人社會只覺得是乘回歸的「刮籠」之舉。今天,香港人羡慕澳門的文化保育,澳門人自豪地笑了,但笑容背後有抹不去的種種歷史反諷。

回歸後的開始幾年,真有點重新做人的感覺,一切好像由「零點」開始。當時香港的董建華已碰得焦頭爛額,澳門的何厚鏵卻民望日隆。之前的黑幫仇殺戛然而止,經濟亦開始好轉。我每個月由香港回澳門探親,好像在做民意調查一樣,從家人及朋友口中大概感受到這種變化。不過,隨着歐文龍貪污案的爆發,我亦強烈感受到澳門人對何厚鏵的憤恨與日俱增。

說是重新做人其實也不全對,澳門始終要帶着殖民印記,走進不可知的未來。二○○二年,澳門開放賭權,引入更多來自外地的賭場經營者;二○○五年,澳門的歷史城區申報成為「世界文化遺產」。SARS後,中國進一步開放旅客來港澳,一下子把澳門這兩個大轉變串連起來,為小城披上兩件互不搭配的外衣。既要「東方拉斯維加斯」,卻又是個「歷史名城」。更荒謬的是,兩件外衣皆是依照回歸前澳門某些形象變出來,只是顏色與尺寸實在有點誇張。

回歸後的今天,澳門人穿起這兩件外衣,的確神氣不少。香港人還應該記得,今年初「泰國包機事件」中,一名澳門男子在機場大聲揶揄香港政府的無能,弄得港人面目無光。澳門人多年來在大香港主義的陰影下,好像吐氣揚眉。不過,新的外衣是否足夠?穿得是否舒服?這些問題幾年前還可能是無關宏旨,不過,現在則一步一步迫在眉睫。

兩件外衣都不是從天掉下來的,負責剪裁卻不是澳門人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北京政府在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。申報「世遺」就只有北京政府才有資格,至於賭權開放,現在大家也知道,幾乎是北京的佈局。去年夏天,美國傳媒報道,金沙賭場老闆阿德爾森(Sheldon Adelson)在一宗民事官司中透露,二○○一年,北京政府因為申辦奧運所以要找他幫忙,希望他利用美國的政商關係,阻止美國國會通過反對北京申奧的決議,故此,主動邀請他老人家來澳門辦賭場,而且,還保證開放國內居民來澳簽證。

貪腐與GDP 齊升

一國兩制中的「一國」總是較大,只要看一下擋在東望洋燈塔前的中聯辦大樓,看一下「國家安全法」如何順利在澳門通過,便可略知一二了。換個角度,也算是北京給澳人的「甜頭」吧!只是,甜中帶着百般滋味,尤其在歐文龍及抽水哥的槍聲之後。在金光燦爛中,所有人也發現,許多由葡萄牙人遺下的爛攤子並沒有解決,反而弄得更大一點。以前葡澳政府的貪污規模可能小,許多人都視作平常,但回歸十年,貪腐跟GDP 一起增長,其根源之一的批地問題,仍然沒有一個起碼的公平透明的制度。澳門人每次在電視機前看陳水扁貪腐案新聞時,總會嘲笑這個總統太窩囊,偌大的一個總統貪污來的錢,竟及不上澳門小小的一個運輸工務司。何厚鏵現在市民眼中,有點像當年韋奇立(如今看來,韋奇立實在太小兒科),大家都在猜度,何的金庫在哪裏?有多少個億?而且,他比韋奇立高明,一切都是「合法」的。

特首接力賽小圈子選舉都不如

十年後的今天,北京很放心,回歸大局沒有敗亡,然而,終究無法回到十年前的「零點」。崔世安上任,讓人覺得連「小圈子選舉」也不如,特首更替像個接力賽,由何家交到崔家。不過,這回旁觀的看客不會再吶喊助威熱切期待,小市民都有點「睇你點死」的犬儒。不過,崔世安似乎沒有多少危機感,竟然連體制內小小制衡聲音的審計長也要撤換掉,也許他實在太念茲在茲當年被揭東亞運嚴重超支的醜事。

回歸十年,澳門不是沒有反對聲音,今年的立法會選舉也看到民主派有少許壯大,但小城總脫不掉「順民」的形象。事實上,澳門的制度設計早已埋下伏線,令人不要有太大期望。許多香港人可能不知,澳門的基本法中並沒有邁向普選的許諾。

令人最納悶的,倒不是沒有政治許諾,我甚至覺得,澳門政治有它有趣的地方。令人鬱悶的地方,反而是北京政府,佔了便宜還賣乖。繼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讚揚澳門「三權合作」後,政治局常委兼人大委員長吳邦國說,高度讚揚澳門的回歸經驗,即所謂「不把矛盾和問題簡單政治化」。話雖說給香港聽,但澳門人聽在耳裏該如何反應?像個乖孩子滿心歡喜?還是啞子吃黃連?

回歸路途上,除了小部分土生葡人外,沒有多少華人會懷念葡澳政府,不過,許多人卻懷念舊日寧靜的「澳門街」。不過,那是回不去的地方,世間的事真的沒有那麼「簡單」,誰又願意脫去回歸後披上的新衣呢?不過,往後的十年,不該再是炫耀新衣的派對時間,而是時候檢視一下自己荏弱的身體。

原文刊於2009.12.20《明報》「星期日生活」。

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特‧區‧公‧司

澳門正報 14.12.2009 東方生

特區十年成就,主在經濟,除此之外,很少人再能講出與經濟無關的成就了(十五年免費教育亦是無財不行)。

正因特區十年經濟發展成績斐然,所以特區政府很多不足之處就容易被善良的澳門居民包容,財古來已可通神,現今更可消弭民怨。

說特區政府十年成就,倒不如說特區公司十年業績,因為特區領導人這十年似在經營一間公司,多過執政一個政府。

私人公司與政府的分別,在於私人公司由一個老板話事,一切以老板意見為依歸,公司縱有章程規則,位階也不會高於長官意志,老板所作所為不需有監管,亦無從監管。

難得的是市民也落力配合演出這「特區公司」的好戲,甘做一個旁觀者,又或懷抱「小股東」心態,只要公司業績好,年年有糖派,歲歲有錢分,哪須理會公司是否「三公一廉」與各級主管領導工作表現。

是形勢比人強還是甘心情願做「旁觀者」,都是市民放棄了自己的權利,放棄追求生活在一個民主開放公平公義的社會的權利,只滿足小恩小惠的「分紅」!

「特區公司」之作為「公司」,是她行為模式不需如「政府」般法治行先,經典莫如「五一槍聲」與「醫院失嬰」,雖然坊間傳聞種種,但從未見政府有正式交代,如政府真如傳聞般與受害人「私了」,制度與法律對這個政府來說,就並非至高無上了,這樣的公司型政府在幹好事時確是「方便行事」,幹壞事時便有「空子可鑽」,所以法律滯後除了法律人才不足外,也關乎主事者的心態。

說特區是公司,不單是她的行為模式與處事作風,還有她的存續,都似由一個集團管理,市民無從參與,政府換屆亦即公司換了C‧E‧O吧了。

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

新政府人事安排惹市民抨擊 執政團隊質劣疑慮揮之不去

訊報 4-12-2009

越近「十年區慶」,不只喜事重重,連一向議而不決、決而不行的特區政府,也似有遲來而曇花一現的「勵精圖治」景象。特區的政治生活,更是熱鬧非常。

  第三屆特區政府的「管治班子」名單,在社會上劣評如潮。令引退的審計長胡裡胡塗成了「人民英雄」之後,另一重要名單,第三屆政府行政會委員名單公佈後,對這份所謂「三進三出」的「超保守」名單,社會已無餘力再議。

  行政會乃行政長官 的最緊密「決策夥伴」,理論上,其成員除了要有相當的政治份量之外,更須有遠大廣闊的政治視野和特區社會利益的全局意識,可是,行政會七位舊人,在過去十年或五年的工作表現,尤其是陳麗敏,公眾已有目共睹,難寄厚望,而新進「權力核心」的三人,除了陳明金,從其餘二人在任命公佈後的感言可知,如此結構的行政會,根本無法改善官民關係,無法提高下層特區政府 的決策質素和管理水平。以專業人士自詡的行政會新貴黃如楷說:「會盡力透過自身熟悉的建築範疇,為行政會多提專業意見。」另一強調自己來自基層的何雪卿則話:「期望將來未能將廣大居民的所思所想帶入行政會」。兩位「權力核心」的思維何其落後,目光何其狹隘。建築界的利益,肯定只是小局利益,而且亦肯定彼等的利益從來不缺乏反映、表達、維護、爭取的渠道;在通過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新舊媒體,以及大大小小的社會行動反映,難道十年來,閉門造車的行政會對基層群眾的訴求和怨氣均一無所知?而有賴何雪卿「帶進行政會」?簡直就是笑話。

  且看「出身草莽」的陳明金如是說: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離不開行政和立法的互動,在這個前提之下,凡事以澳門的整體利益為重,出於公心,以澳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,本落著實事求是的原則,全力以赴,相信一定會做好行政會委員的工作。」如果陳明金不是照本宣料,則其政治靈性,確令人刮目相看。五年後以年富力強的五十二之齡問鼎第四任行政長官寶座,實不足為奇;即使陳明金只是按其「智囊」所予「貓紙」行事,陳氏能過濾後而「照單全收」,亦見其政治悟性矣。特區政府若能將陳氏「身邊高手」收為己用,就不至現在大慶當前、中央力挺,卻依然患得患失、動輒得咎的田地。

  此時此刻,公立的澳門大學屬下的澳門研究中心,竟然公佈下屆特區政府「領導班子」任命的滿意度調查結果,據稱有百分之七點六受訪者給予十分滿分,而同時有百分之六點四給予最低的零分 。由於並不了解這類電話訪問調查的內容的引導性,我們無法判斷這次「民意調查」結果的可信性和可靠性。表面看來,「滿分」高於「零分」超過一個百分點,結論應該是「群眾滿意」,其為候任行政長官疏導政治壓力的用意彰彰甚明。澳門研究中心將「政治考慮」滲入「學術研究」,在澳門只是義或利之所在。但負責是次「民調」的林廣志、余永逸,卻選擇在此時公佈結果,讓「別有用心者」有機在「零分」問題上大做文章,對候任行政長官而言是幫倒忙。我們提過,「公道不在人心、是非只在時勢」、「黯然離席」的審計長蔡美莉的「教訓」,陳、余兩人似未記取。

  第三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的人事安排惡評未息之際,當事人的蔡美莉「現身說法」,聲言「行政長官十分支持審計署的工作,從沒對審計署施以壓力」。「人民英雄」親自剖白,謙稱對群眾支持「受寵若驚」,可見蔡美莉乃「識時務者」,「民意」欲將其「送上不歸路」,看來事與願違。蔡美莉為人事安排爭執的當事人,其公開表態的可能作用有二。一是有誰比蔡更有說服力為新、舊「老細」解套,平息洶湧群情;二是表明「澳門良心」實非其所願所要,只是陰差陽錯的一場誤會,以換回自己一嘗「繼續服務政府」的心願。這,就是政治。

  中央政府「有條件批准」特區政府填海造地三點五平方公里,這份大禮惠及新、舊行政長官,為民望聲望雙雙走勢低迷的候任行政長官打打氣之意甚濃,如何妥善規劃、合理利用這些土地,既考驗崔世安的管治能力,也是崔氏在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上的試金石。崔應當好自為之。

  行政會委員梁維特那句「不懷疑、不糾纏、不滑坡、不內耗」,讓人噴飯。這「四不」,梁委員自己做到就好了,若要求群眾如此,則一要有社會公平正義,二要政府體恤民命,三要政治人物及公職人員以身作則。敢問「一手官印、一手算盤」的公職人員,澳門特區離這些文明價值還有多遠?這,又是政治。